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本科生培养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源于1954年钱宝钧和方柏容两位教授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历经化学纤维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学纤维系的建立和发展沿革,于1994年正式成立。学院现拥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以及功能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4个本科专业,另设有高分子材料卓越工程师班、复合材料卓越工程师班、和理科试验班。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三个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35名,其中正高级45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5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名,万人计划获得者2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5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东方学者、曙光学者等85人次。

目前学院有在校生2072名,其中本科生947名、硕士研究生753名、博士研究生372名。自1954年建立化学纤维专业以来,已培养毕业生近10000人。很多毕业生被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录用,近几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近五年深造率平均53.4%,名列同类专业前茅。学院的科学研究充满活力,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科研硕果累累,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省市部级科技奖励36项;年均发表SCI收录论文280篇,年均申请专利200项,年均授权专利135项。

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和《高分子化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高技术纤维》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第2版)》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工程实践中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辖实验教学中心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秉承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多维度全过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坚持一流教育。由朱美芳院士全面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各类排名中始终保持五星级。六十多年来培养了以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孙刚、乔光华、朱美芳、李新贵、宛新华、朱新远、彭慧胜等为代表的大批高分子领域杰出科研人才,见证了我国高分子研究的飞速发展。

2. 坚持研教相长。专业在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功能智能纤维等领域取得的4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全部进课堂、进实践,聚焦提升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设有高分子材料卓越工程师班和拔尖创新实验班,聚焦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培养。

3. 坚持产教融合。集聚恒力、恒逸、巴斯夫等行业高端企业优质资源落实学生工程能力、团队能力、发展能力等全方位综合素养的培育,面向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依照国际一流工程人才标准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4. 坚持纤维特色。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等为代表的材料和化纤行业领袖人才,以及大批化纤企业精英和创新创业人才,助力我国纤维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全过程高水平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新时代,学院的人才培养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聚焦提升教育质量文化内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方向,以“六个一流”为目标发展高质量的工程教育和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

1.  面向国家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立足新材料,充分融合航空航天、新能源、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跨学科技术,强化学生多学科交叉和系统创新能力。

2.  面向行业发展和高端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领导力和沟通合作等综合素质,多举措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

3.  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终身发展,借助数字新技术推行多样化、个性化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和多情景下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训练。

4.  面向全球化挑战和多元化时代,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化发展潜力,扩展专业国际影响力。